您的位置:葵花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章节目录 > 第十四章 节 哲思的阴影

第十四章 节 哲思的阴影(2/2)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作者:照见五蕴皆 2020-05-05 20:24
殊性,用来研究“物质”和“精神、意识”之间,“精神”和“意识”之间,以及“精神”和“意识”自身内部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这就使得哲学和经济密不可分,哲学和政治密不可分。哲学是指导经济和政治发展变化的综合理论体系。

    当代哲学的特色之一是与民族特性相合。比如:理智的英国人在当代哲学的贡献是「语言逻辑」、是「分析哲学」、是「科学哲学」。实用的美国人发展了具有成效的「实用主义」。冷静睿智的德国人提出了「象学」。而浪漫的法国人主导了「存在主义」及「解构」的学等。

    而不同的流派只不过是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比如说,现象学与实用主义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强调现象即本质,后者关注经验的本体性。不同的哲学在反映了人类不同的文化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本身不同的性格。反过来说,所有的流派在一个时代出现的都不约而同的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问题。因此,哲学不是永恒的哲学,而是时代的哲学。

    海德格尔的思想着眼于挖掘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源,并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完成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和超越。

    海德格尔的独特性在于他对哲学终结的理解和说法。这些理解和说法中最令人惊异的是,他认为哲学的终结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的支配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物性和运动理论中,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天然运动的原因在物体的天性中。后来的经院哲学将之概括为:运动方式遵循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在牛顿第一定律之中包含了科学世界图景所有本质的方面,而构成这些本质变化的基础就是数学化。牛顿把他的既是集大成又是开创性的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是名符其实。数学化是作为对物的筹划而发挥作用的。

    自然被数学化后,自然事件便禀有那种根本上的透明性,即通过数学计算的可预测性可确实性。拉普拉斯因而能够提出一种精灵,这种精灵拥有无限的运算能力,因而可能依照牛顿运动方程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部计算出来。这种万能计算者也被称拉普拉斯妖,是数学精神的一个体现。

    而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时间、语言是构成这一共属关系的三重维度。通过对存在与此在相互共属关系的揭示,海德格尔达到了追问存在之意义的现象学目标,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克服。

    存在这个概念毫无疑问是哲学最晦暗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远远不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概念,关于存在有很多问题至今人类并没有搞清楚。海德格尔认为之所以会造成对存在的误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哲学家们把存在者和存在等同起来加以考察和研究,而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和存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海德格尔看来,忘却存在就是混淆存在与存在物。

    由此,一种崭新的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出现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对“存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有一层挡着,要“透过”来看,可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本身的视域”即本质。

    举个例子来说,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

    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然而,这个差别正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在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言羽惊喜地发现,万法相通,对中国老子、庄子之道有一定研究的人,读起这本书来,竟然更容易进入,因为它们实在有太多共通之处,都涉及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四项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的批评中,可以体会到海德格尔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企求达到一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海德格尔所说人“在世界之中存在”(-der-welt-se)、人是“澄明”颇类似中国人的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

    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它应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运用海德格尔关于“在场”与“不在场”的说法,揭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对立,从而在哲学的各个领域中,可以打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

    从缘在和它的“在世界之中”开始,通过牵挂而达到时间性的揭示,然后反过头来再解释缘在的各种生存形态的时机化方式。

    这本书间接表达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义:即信仰=再生。

    从本质上看,哲学的认知,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历史的认知。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最高事业就是保存超越的存在物用来表达自己的最基本语词的力量;哲学的本真任务就是对历史的超越存在物提出挑战,也就是对纯粹的存在即存在本身提出挑战。

    哲学思考的目标,就是提醒我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不是“人类理性”的语言,而是历史上过去的思想家们的创造,从而使我们摆脱这种人类理性语言的束缚。

    由于海德格尔的哲学异常庞大,后世很多人都只能潜心研究他的一段,多数学者更注重他前半部分的关于时间性的文本。但是海德格尔的后期文本实际上甚至比前期的更为重要,也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他那独特的神学语境。

    因为海德格尔的很多词汇都是从神学当中来的,很多词在德语中是常见的,但在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所以译者们就用了一些生僻的字典上都没有的词来翻译,那么不懂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也是后来言羽对世界各地的哲学及神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有意识地对各个国家的古代神话和‘神’的语言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的原因之一。

    而一些志同道合却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科学家,因为同一时期不约而同地经由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对海德格尔的德系神学语境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后来促成德国科学家巴拉克加入中国先灵派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