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葵花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章节目录 > 第六章 节 艺术竟相通

第六章 节 艺术竟相通(2/2)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作者:照见五蕴皆 2020-05-05 20:24
画好的同学。

    不过言羽发现,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艺术,与“国球”乒乓球,这两个听起来无论如何也不相干的事物,竟然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书法讲究行笔平稳,要求运笔的传神,打乒乓球同样要求运手平稳且滑动自如,两者都要求行云流水如织如丝,细腻处如拈花绕指,澎湃时若大浪淘沙;

    而且二者都要有一种气韵的连贯,有时序的妙用,书法讲究布局得法,一气呵成;打乒乓球就更是节奏铿锵,错落有致。

    书法是以线条书写中国汉字而构成的一门视觉艺术,中国汉字的象形性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生命所在。

    书法艺术形式上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也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灵魂的艺术,其表现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如执笔的高低、轻重,运笔的急缓、方圆,笔画的藏露、顺逆,点画的长短、粗细,笔法的力度、质感等,都要精心的组织才能实现,这与打乒乓球过程中的每一次组织策划、每一次前调后抽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法绘画,大师运笔,神秘莫测,出神入化,而乒乓球战术也同样强调灵活自如变化莫测当对方的正手特别突出而反手一般时,你回球时就可以连续送对方反手,并突袭其正手。

    乒乓球也象书法一样,可以把传统的正胶快攻打法比喻为隶书,而把手感要求极好的生胶打法比喻为楷书,把旋转变化莫测的长胶打法比喻为常人难以辩认的篆书,把反胶弧圈球打法比喻为当代非常流行的行书、草书,所以看一场精彩的乒乓球比赛就像在欣赏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运动员在场上巧妙运用各种技术,每一板、每一分、每一局都精彩纷呈,陶冶情操,润物无声,正所谓“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

    还有书印绘画,也是如此。篆刻虽由刀石完成,但其文字书写仍需笔墨,故古人有‘印从书出’之说,后人也有论篆刻的诗句云:‘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

    列于笔墨传统的绘画与书法所用的工具都是毛笔。而前代蒙童的文化学习是从写毛笔字开始的,日常书写亦基于用毛笔,所以古人有熟练的毛笔使用习惯。当用同样的工具来作画时,这种习惯也会下意识地带到绘画中去,因有‘书画同源’之说。

    如果老天有眼,从天空中俯瞰乒乓桌,或许乒乓在桌上跳跃移动的轨迹,就如同书画家的毛笔笔尖在纸面上起折顿挫,过程都是一样的。

    如果真的有一个二维的二向箔,记录乒乓和笔尖的轨迹,或许可以对比出书法绘画和乒乓球在二维平面内运行轨迹的一些相通之处。

    而这种万物相通的感受,其实并不是只有言羽才有,自古有很多喜欢书法的人都深有体会,也都会把自己不同的实践体验运用到书法创作中。

    比如被后人誉为“草圣”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就是善于观察周围同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他观看公孙大娘舞剑,从中悟出了书法的真缔,使自己的草书大有长进;路遇公主给樵夫让路,悟出了写字时次序的重要性。

    言羽觉得,缘分和悟性很重要。因为性格开朗,热情活泼,从小学到初中,言羽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但是言羽发现,有些人,哪怕是从小学一起到中学的同学,仍然很陌生,几百几千天在一起,也成不了好朋友。

    然而有些人,哪怕只是初次见面,却能相逢恨晚,一见如故。

    古人有一句话形容这种现象,叫“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意思是说:有些人经常在一起常常见面,大家头发都白了,却还似初相识的一样生疏,彼此并不真正了解;而有些人只在路上相见一面,停车下来,揭开车盖交谈,却似多年的老朋友一般亲切。

    所以由此言羽也相信,这世上定有一见钟情。

    其实只要能结交不同的朋友,进入不同的领域深入学习和体会,只要善于发现,总能发现世间大美,而且能发现大美相通。

    柯地裂也是在和言羽和高辉的交往之中,领悟到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相通之处,后来从事旅游行业在国外旅游时,才能有很强的音乐美感和辨识度,也因此特别关注到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建筑的相通性,并因此打动了异国少女,邂逅了一段浪漫的爱情。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以前言羽一直以为,《春江花月夜》仅仅是一首诗而已。后来听了高辉演奏的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又听他解说,方才知道:

    其实中华古韵,早有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而《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古曲,正是十大名曲之一,也是琵琶文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文曲一般曲调比较优美舒缓抒情,表现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等等,如春江花月夜。武曲一般比较激烈,力度比较大,有很多扫弦,例如表现战争场面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等。在民间相传历程中,《春江花月夜》多次变换曲名,有称为《夕阳箫鼓》的,也有称为《浔阳夜月》、《浔阳琵琶》或《浔阳曲》的。

    而动人的音乐,也有着文字无法表达的魅力。比如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器乐家柳尧章根据传统琵琶曲改编并易名的一首乐曲,乐曲表现夕阳西下时人们在箫鼓伴奏下轻歌曼舞和摇归舟的动人景象。

    乐曲就超越了文字描述的想象,达到了语言所不能达到的表现境地,其曲调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令人沉醉。优美的旋律让人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连轴的月夜图,这幅图画不是无声的,画面物象也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音乐不断呈现,犹如一幅有声有色的流动的活体山水图。

    而当代作曲家黎英海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又以西洋键盘乐器所特有的韵味,给这首千古绝唱平添了几许时代的文化风情。

    高辉给大家演奏的,正是此曲,还可以配合诗句朗诵,余音袅袅,美不胜收,听得大家呆立当场,如痴如醉。

    言羽在高辉的琴声中,第一次体会到了古时诗与乐的相通,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融入诗文和音乐的美好境界之中。

    高辉从小就是音乐天才,他的解说言羽根本就听不懂,似乎说整个钢琴曲的主题,由核心前两小节作五声音阶式自由模进和变化发展而构成,旋律线以平稳的波浪状迂迥下行,各乐句和各乐节之间的首尾,全部以同音相连,好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这种旋法专业叫“利差”,民间叫“连环扣”),更增加了旋律的平和与柔美。

    虽然少年时的言羽,根本听不懂高辉所说的专业词汇,不过高辉无比美妙的钢琴曲,却从小留在了他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