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曹丕反鲜卑,曹冲谋凉州!(2/2)
《曹魏》作者:雨落未敢愁 2021-03-09 17:31
可不会手下留情。
既然你要将凉州的地献给羌地的羌胡,那么,曹冲也只有血腥镇压了。
在对其他世家下手之前,这也算是个杀鸡儆猴了。
至于乌氏见到曹冲的铁血手段会不会改口,那可不在曹冲的考虑之中。
因为大军既然出发了,那就没有回来的意思。
你乌氏是开城门迎接他们,还是出兵抵抗,曹冲的这支军队都会来。
在清点军队之后,曹冲当即让王双领两万人,去对付赐支河曲的羌人,让杨修郝昭姜维带着三万人去对付乌氏。
赐支河曲的羌胡合起来也就几万人,这几万人,可不是几万士卒,而是赐支河曲所有的男女老少的人数。
至于其中能战的人,有五千就很不错了。
五千人自然不少,但是王双手上有两万人,而且装备精良,对付这五千人,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不过,要屠杀几万人,恐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对于赐支河曲的羌人,曹冲可没想过要他逃出一个人来。
而杨修郝昭姜维所统领的三万人,与其说是进攻乌氏,不如说是借着进攻乌氏的名头,慑服各地的世家。
他们的第一站,便是金城郡
战火熄灭了十多日的凉州,又有了大军调动的步伐,而在幽州,一场大战已经不得不发了。
曹丕手下只有五万人,而对面却有十万人。
人数乍一看起来很不平衡,曹丕要战胜这十万人,乍一听起来,也像是无稽之谈一般。
但这样的事情现在确实是在发生着。
五万人对付十万人,在对峙了几日之后,曹丕终于是开始进攻了。
五万人对上十万人,自然是曹丕劣势,但是曹丕也不全是劣势,换一句话来说,曹丕有一些公孙恭没有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便是曹丕的身份。
他是魏王之子,在乌桓蹋顿被斩之后,幽州境内外的异族此时都在瑟瑟发抖中,要让他们跟着公孙恭与曹操对抗,再给他们两个胆子他们也不敢。
这是其一。
第二个优势,则是装备优势。
曹丕的装备精良,而公孙恭方面,除了四五万的军队装备精良之外,像是东部鲜卑,高句丽的士卒,有的甚至连甲胄都没有。
而这还不是全部的装备优势。
还有的,则是火药。
火药给曹丕的配给虽然不多,但是若是作为奇兵出击,必然会有更好的优势。
这是曹丕的第二个优势。
而且兵不厌诈。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一个国家,或者不同的国家里,一定会存在阶级的差异,不同阶级的人呢,他们所要的也就不同。
如果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政治中的矛盾的话,战争就出现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现在的世界还是一个经济世界,因此,战争说到底都是经济利益的斗争的最高形式。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有更多地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魏国与东部鲜卑,与高句丽,与幽州公孙家,从政治上看,魏国强大,若论军事,魏国强大,论经济,魏国强大,论科技(军备),魏国强大。
如此,他公孙恭如何是曹丕的对手。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与政治息息相关,曹丕虽然不擅长战争,但是对于政治,在这场战争中参与的人,他要说是第二,便没人敢说他是第一。
高句丽害怕公孙世家多过于曹操,那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曹操的刀锋。
但是东部鲜卑不一样。
乌桓与东部鲜卑毗邻,当年乌桓之败,乌桓蹋顿的惨状还历历在目,要说东部鲜卑忘记了当年的伤疤,曹丕断然不会相信。
所以,在对峙的这几日里,曹丕可没有少做动作。
现在大军出击,一块块木板连接而成的浮桥在江水上激荡,一艘艘不大不小的船从中驶去,上面满载着拿着刀兵的士卒。
一场大战箭在弦上。
若是东部鲜卑所言的话是真的的话,在余水靠近燕国这大段的防御,是东部鲜卑负责的。
大军在船上行进着,曹丕则是在大军的后面没有行动。
对于东部鲜卑的话,对于一个异族人的话,他还是不敢全信的。
谁知道东部鲜卑是不是双面间谍。
不过,让曹丕松一口气的是,在大军前进到余水末端,东部鲜卑的军队依然没有出手。
看来这东部鲜卑的人说的话倒还可以信一点。
曹丕的五万大军一点一点的渡过去,最后曹丕也坐上战船过去了。
马上,他便见到了东部鲜卑的首领。
东部鲜卑幅员辽阔,但最多都只敢称呼蹋顿,不敢称呼为可汗。
能够像匈奴一般统领整个草原的人,早就不多了。
东部鲜卑的人被曹丕成功策反,一下子,人数的天平倾斜起来了。
在有了两个优势的曹丕,现在得再加一个优势了。
那便是人数的优势,有了人数的优势之后,一场战争的形势似乎也是明朗起来了
蓟县。
公孙家府邸之中,公孙恭与一干家将在商议着如何对付曹丕。
为了对付这个曹丕,公孙恭可谓是付出了浑身的解数,这几日是夙兴夜寐,连自己的小妾那里都没去过。
要知道那可是他刚娶没多久的小妾啊!
就在公孙恭商议事情的之后,外面却是急匆匆的走来了一个校尉打扮的壮汉。
这个壮汉威风凛凛,但是此刻脸上却是充满着惊慌失措之意。
“主公,紧急军报,长安侯越过余水了。”
“什么?”
公孙恭猛地抬头,脸上还有着不可置信之色。
“余水有高句丽鲜卑人五万,且有余水地利,他长安侯如何能够如此迅速的渡过来?”
这个校尉牙齿打着颤儿,话也是说出来了。
“恐怕,恐怕是因为长安侯说服了那些鲜卑人。”
听到这句话,公孙恭面如死灰的坐了下去。
说说服了鲜卑人?
完了!
一切都完了
既然你要将凉州的地献给羌地的羌胡,那么,曹冲也只有血腥镇压了。
在对其他世家下手之前,这也算是个杀鸡儆猴了。
至于乌氏见到曹冲的铁血手段会不会改口,那可不在曹冲的考虑之中。
因为大军既然出发了,那就没有回来的意思。
你乌氏是开城门迎接他们,还是出兵抵抗,曹冲的这支军队都会来。
在清点军队之后,曹冲当即让王双领两万人,去对付赐支河曲的羌人,让杨修郝昭姜维带着三万人去对付乌氏。
赐支河曲的羌胡合起来也就几万人,这几万人,可不是几万士卒,而是赐支河曲所有的男女老少的人数。
至于其中能战的人,有五千就很不错了。
五千人自然不少,但是王双手上有两万人,而且装备精良,对付这五千人,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不过,要屠杀几万人,恐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对于赐支河曲的羌人,曹冲可没想过要他逃出一个人来。
而杨修郝昭姜维所统领的三万人,与其说是进攻乌氏,不如说是借着进攻乌氏的名头,慑服各地的世家。
他们的第一站,便是金城郡
战火熄灭了十多日的凉州,又有了大军调动的步伐,而在幽州,一场大战已经不得不发了。
曹丕手下只有五万人,而对面却有十万人。
人数乍一看起来很不平衡,曹丕要战胜这十万人,乍一听起来,也像是无稽之谈一般。
但这样的事情现在确实是在发生着。
五万人对付十万人,在对峙了几日之后,曹丕终于是开始进攻了。
五万人对上十万人,自然是曹丕劣势,但是曹丕也不全是劣势,换一句话来说,曹丕有一些公孙恭没有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便是曹丕的身份。
他是魏王之子,在乌桓蹋顿被斩之后,幽州境内外的异族此时都在瑟瑟发抖中,要让他们跟着公孙恭与曹操对抗,再给他们两个胆子他们也不敢。
这是其一。
第二个优势,则是装备优势。
曹丕的装备精良,而公孙恭方面,除了四五万的军队装备精良之外,像是东部鲜卑,高句丽的士卒,有的甚至连甲胄都没有。
而这还不是全部的装备优势。
还有的,则是火药。
火药给曹丕的配给虽然不多,但是若是作为奇兵出击,必然会有更好的优势。
这是曹丕的第二个优势。
而且兵不厌诈。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一个国家,或者不同的国家里,一定会存在阶级的差异,不同阶级的人呢,他们所要的也就不同。
如果不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政治中的矛盾的话,战争就出现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现在的世界还是一个经济世界,因此,战争说到底都是经济利益的斗争的最高形式。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有更多地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魏国与东部鲜卑,与高句丽,与幽州公孙家,从政治上看,魏国强大,若论军事,魏国强大,论经济,魏国强大,论科技(军备),魏国强大。
如此,他公孙恭如何是曹丕的对手。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战争与政治息息相关,曹丕虽然不擅长战争,但是对于政治,在这场战争中参与的人,他要说是第二,便没人敢说他是第一。
高句丽害怕公孙世家多过于曹操,那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曹操的刀锋。
但是东部鲜卑不一样。
乌桓与东部鲜卑毗邻,当年乌桓之败,乌桓蹋顿的惨状还历历在目,要说东部鲜卑忘记了当年的伤疤,曹丕断然不会相信。
所以,在对峙的这几日里,曹丕可没有少做动作。
现在大军出击,一块块木板连接而成的浮桥在江水上激荡,一艘艘不大不小的船从中驶去,上面满载着拿着刀兵的士卒。
一场大战箭在弦上。
若是东部鲜卑所言的话是真的的话,在余水靠近燕国这大段的防御,是东部鲜卑负责的。
大军在船上行进着,曹丕则是在大军的后面没有行动。
对于东部鲜卑的话,对于一个异族人的话,他还是不敢全信的。
谁知道东部鲜卑是不是双面间谍。
不过,让曹丕松一口气的是,在大军前进到余水末端,东部鲜卑的军队依然没有出手。
看来这东部鲜卑的人说的话倒还可以信一点。
曹丕的五万大军一点一点的渡过去,最后曹丕也坐上战船过去了。
马上,他便见到了东部鲜卑的首领。
东部鲜卑幅员辽阔,但最多都只敢称呼蹋顿,不敢称呼为可汗。
能够像匈奴一般统领整个草原的人,早就不多了。
东部鲜卑的人被曹丕成功策反,一下子,人数的天平倾斜起来了。
在有了两个优势的曹丕,现在得再加一个优势了。
那便是人数的优势,有了人数的优势之后,一场战争的形势似乎也是明朗起来了
蓟县。
公孙家府邸之中,公孙恭与一干家将在商议着如何对付曹丕。
为了对付这个曹丕,公孙恭可谓是付出了浑身的解数,这几日是夙兴夜寐,连自己的小妾那里都没去过。
要知道那可是他刚娶没多久的小妾啊!
就在公孙恭商议事情的之后,外面却是急匆匆的走来了一个校尉打扮的壮汉。
这个壮汉威风凛凛,但是此刻脸上却是充满着惊慌失措之意。
“主公,紧急军报,长安侯越过余水了。”
“什么?”
公孙恭猛地抬头,脸上还有着不可置信之色。
“余水有高句丽鲜卑人五万,且有余水地利,他长安侯如何能够如此迅速的渡过来?”
这个校尉牙齿打着颤儿,话也是说出来了。
“恐怕,恐怕是因为长安侯说服了那些鲜卑人。”
听到这句话,公孙恭面如死灰的坐了下去。
说说服了鲜卑人?
完了!
一切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