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葵花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明天下一根钉章节目录 > 第一百五十九章 困境

第一百五十九章 困境

乱明天下一根钉作者:面人儿 2020-01-09 05:18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一百五十九章困境[vip]

    第二天。袁崇焕再上奏疏。

    照例。奏疏的由阁臣先阅。钱龙一看完。表情就有点不对劲。不怎么好看。其他几位阁臣看过。表情挺丰富的。

    奏疏中赫然写道:“……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

    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

    比之昨天。袁崇焕这下又提了高度。今后凡是责难袁崇焕的不仅是宵小。而且不利于皇上的大业。更还能是建奴派过来的奸细。

    谁都没说什么。直把疏送文华殿。

    谁也不知道崇看过之后是什么反应。但结果是皇帝下诏优答。批示:“战守机宜悉听便宜行事。浮言朕自有鉴别。切勿瞻顾。”并赐蟒玉银币。

    袁崇焕又上疏。辞蟒玉不受。

    接下来。袁崇焕没立刻到辽赴任。他留在京里督办粮饷军器的转运。还有其他一些杂。

    过了十天。七月二十五。噩传来。宁远兵变。

    镇守宁远的川兵湖以缺饷四大噪。余十三营起而应之。把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绑在楼上。毕自肃受了重伤刚刚到任的兵-副使郭广为了救毕自肃。筹集抚赏及借代共二万两银子交给了乱兵。兵仍然不意。郭光又向商民借贷凑足五万两银子。这才把毕肃救下。但可惜的是。毕自肃认为自己做事不利。上疏谢罪之后在中左所自杀身死。

    闻报。袁崇焕大。卫所制度早已名存实亡。现在宁远的兵都是招募的但招募的这些兵九都很烂。因为稍微办法的人都不会来当兵。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冲那份军饷来的。这些人管好了是。管不好就是盗贼。欠这些人的饷。闹事不奇怪。不闹事才奇怪。

    这些。袁崇焕早就楚。这也是他当初主动减少兵员。而以招募辽人为的原因。但清楚归清楚不管什么原因。在宁远兵变都不是他能容忍的。何况仅因为四个月欠饷。

    袁崇焕还在大怒。崇祯的圣旨就到了。令他即日赴辽。平息兵变。接着。钱龙锡的仆人就找来了。说是临行前。钱阁老他过府一叙。

    袁崇焕把手头的事处理了一下晚上就去了钱府辞行。

    袁崇焕到的时候。龙锡正揪着

    呢。虽然相信袁崇焕。但不知军中事。把握不了其中的深浅。说不担心那是不可能的。

    这可是第一炮。如果这第一炮要是出了问题。那乐子可就大发了。说起兵变的事儿。袁崇焕道:“阁老必不担心。崇焕到日兵变自平。”

    理应如此。但还是听袁崇焕亲口说了。钱龙锡的心才放的下。他道:“那就好。一切都还是要小心为。”

    “阁老放心。不会有问题的。”

    第二天一早。袁崇上路了。骑简从。直奔山海关而去。午时。袁崇焕重又立马在山海关外。

    离开山海关不过一年的时间。但雄关虽依旧。面目却已全非。

    空阔的蓝天下。起伏的群山间。秽斑驳的城墙格外刺目。残破的旗帜随风摇摆。既不到兵马。也听不到号角声。破败的气息充斥在每一丝空气里。

    即将离职的经略王之臣。将袁崇焕迎进帅府后。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更没有宴请。两人即刻交接。

    要走的人不仅是王之臣。还有满桂。他也被御史弹劾。表面上。满桂是受了王之臣的牵累。实际上还是因为袁崇焕。

    袁崇焕现在是当朝第一红人。谁都想讨好。大臣们弹劾王之臣。就免不了捎带上满桂。因为人人都知道满桂和袁崇焕不对付。所以就把满桂和王之臣拴在了一条1上。

    袁崇焕对满桂的心思很复杂。满是一员难的的虎将。但这人性子太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跟他对着干。而且因为之后发生的种种。辽东诸将都对满桂有所不满。心结已成。

    最终。没有挽留。崇焕送走了满桂。

    袁崇焕去了辽东。陈海平也离开了归化。

    老太爷过世了。

    老太爷是很有福气的人。一辈子吃喝玩乐。不干正事。但不仅高寿。而且身体一直很好。是在睡梦中过世的。

    陈海平没有张扬。只是最近的几个人知道。而且他也没有让大家都跟着回去。

    陈海平一向不喜欢式的东西。于过世者。他认为无论多大的哀荣对于死去的人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那都是为活人做的。

    生前为老人洗一次脚。比给老人世后搭十里灵有意义的多。

    虽然和老太爷没有什么感情。但陈海平依旧很哀伤。他想起了那一世。那个父亲。

    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恒的遗憾。只要他活着一天。那种遗憾就永远在。在心底。

    陈海平很想把丧事办的低调点。但不行。不过。好在有那么多哥哥在前面顶着。他也就没什么可烦的。

    老太爷过世了。集团内的人自然是要过来表示表示的。但都被陈海平拦阻了。他特意派人通知各家。派个人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兴师动众。

    五七过后。陈海平又上路了。目的的是潞州。

    这次王仲然也跟着来了因为没有女眷。所以众人都是骑马。一路狂不几日就到了秦家大院。

    早就派人通知过了。他们抵达时。申万雨已经到了。

    陈海平来的正是时候。他们一到申万雨就报了个喜:冶炼厂的工人有了新发明。他们发明了更高效的炼铁法。

    炼铁都是用炼的。也就是立炉。是用耐粘土烧制而成内里再砌以耐火砖。显然。制造很是费时费力费银子。而且。是消耗品。用一段时间就报废阳城有个润城镇。他们竟然用废弃建筑城墙。由此可见。制是冶炼中的一个很大的成本。

    人的创造力真是无

    的。申家的人们发明了一种称为“的下土圆炉炼铁法”。

    所谓的下土圆炉炼铁法。就是在干燥的平的下挖六尺深的土坑。不再使用锅冶炼设备方法都很简单。

    显然。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而且还可以使冶炼的效率和产量都大大提高。

    不仅如此。用这种方法炼出的熟铁。富有伸展性。可拔铁丝制钉。质量比此前的要好上很多。

    陈海平很高兴。及至听申万雨说仅仅奖赏了工人们五百两银子。他不由在心里骂一句“万恶的资本家”。

    也不好提的太高陈海平又给加了两千五百两。了三千两。申万雨笑眯眯的同意了。他为此又组织了一个盛大的仪式。

    陈海平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及至气氛沸腾到极点的仪式结束后。他才意识到。这是申万雨故意的。

    这个马屁拍的好。陈海照单全收。对申万雨的象又大幅提升。

    马屁就的这样!

    接下来就是听报告。陈海平一都不避着申万雨和秦钢。听报告时也让他们俩在场。

    作报告的人是暗部的仲然铁货行会安排的总负责人王玉成。

    王玉成也是训练营的人。只有二三岁。他既然能被王仲然相中。又派到荫城担当重任。其人的能力自然是没有疑问的。

    听了王玉成的告。陈海平沉思不语。

    天下乌鸦一般黑。谓行会。固然是保证了依靠铁货生存的人的整益。但同样。剥削是难免的。而且极为严重。

    受剥削的自然是那些在食物链最底层的人。

    王玉成进入行会之后。在秦钢等无保留的支持下。对整个行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铁货行会的管理层有三级。最低一级是村。每个有一个头;然后是的域不同。由十个至二十个不等的村子为一个单位。再有一个头;最后就是秦钢他们这些人。铁货行会牢牢控制着数以十万计以打铁为生的匠人。王玉成对铁货行会的改造实质上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就是把利益往广匠人身上倾斜。这么做。自然要损及很多人的利益。可以说除了秦钢之外的极少数人。铁货行会的绝大部分的既的利益者都是极力反对的。

    实际上。这次变动触及的不仅仅是真金白银的利益。更严重的还是权力。因为至少七成的人都被边缘化了。

    但还是那句话。一王玉成没有绝。只是做了适当的调整。所以在一些冥顽不化的家伙消失后。总的来说。事情进行的还算顺利。

    陈海平对这件事极度重视。可以说王仲然和王玉成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

    经过这两年的经营。现在的铁货行会里至少有六成是他们的人。这些人每日里走村串户。对负责的区块。每一户的情况都清清楚楚。

    可想而知。对那些年累月都受到压榨的普通人。任何一点微小的帮助他们都会点滴在心。何况这两年。这些新来的人对他们何止是帮助能说的清的。

    现在。训练营的每人。在他们负责的区块都有巨大的威望。

    这些陈海平都清楚。他还建有另一个路。完全与王仲然的暗部平行的人马监察各方的情况。只要从双方的到的讯息吻合。那一般就不会有问题。说明双方都是尽责的。

    陈海平很满意。鼓励一番。他让王玉成下去后对王仲然点了点头。王仲然出去后。不一会儿。他领着一个人进来了

    这个人一进来申雨和秦钢都很吃惊。他们都识这个人。此人就是申家在炼厂的工申喜仁。

    陈海平找申喜仁来做什么?

    陈海平也没解释。申喜仁行过礼后他直截了当的问道:“申喜仁。我要你做件事。”

    喜仁大喜。立刻抱拳躬身慨然道:“只要是少爷吩咐的事。小人万死不辞!”

    轻轻摆了摆手。陈平道:“先忙。你听听是什么事后再决定也不迟。不过。话我要说在头里。不论做与不做。我都会重用你。”

    喜仁大喜。道:“谢少爷。”

    与对其他人不同。陈海平对申喜仁一点都不客气他没有给申喜仁座位。就让他站在面。

    看着申喜仁的眼睛。陈海平道:“我要你去做乱。”

    “什么?”包括王仲然在内。谁都不清楚陈海平找申喜仁来做什么。现在听了这话就更糊涂。

    陈海平道:“我要你去陕西。去投奔那些杀官造反的人。”

    最初的惊讶之后。喜仁这时已镇静下来。他静静的听着。

    陈海平继续道:“现在陕西。绥德人王自用安塞人高迎祥和府谷人王嘉胤都已举事声势已经非常浩。我要你去投靠他们。去闯一片天来。当然。我会给你个方面的支持。”

    别人申喜仁不知道。但东家申万雨和秦钢他知道。对他而言。这两人就是天。现在见他们两人都毫无惊容。早就知这位少爷想要做的事。

    穷人有什么?不过是有条命而已。现在机会来了。申喜仁毫没犹豫。他立刻道:“少爷小人愿往。”

    陈海平点了点。:“你的家我会妥善照顾。这个你不用担心。”

    喜仁躬身道:“谢少爷。”

    遣走了申喜仁。就到晚饭时间了。席间。陈海平道:“二为东家。你们是不是奇怪我为什要让申喜仁去陕西?”

    两人都已经很了解海平的性情。他们闻言都点了点头。

    陈海平道:“天下大乱之势已成。但我们动手的时机还没到。可又为此做准备。而在所有的准备之中。把这些匠人组起来进行必要的训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可训练就难免要引起官府的注意。所以就要有个好的借口。”

    两人都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他们立刻就明白了陈海平的意思。秦钢道:“少爷是让那边的人来山西一游?”

    陈海平轻轻点了点。道:“就是这个意思。”

    山西与陕西只隔着一道黄河。进来出去都很容易。一旦那些人进来。民间就可以乡绅的义组织村民训练。进行自卫。

    造反是炒家灭族的事。但申万雨和秦钢都没怎么犹豫。他们是商人。看天下事比那些官老爷更敏感。更准确。他们都清楚这个朝廷现在腐烂到了什么程度。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陈海平有信心。申万雨和秦钢都去过归化。那可什么都有说服力。即便退一步说。他们失败了但仍然有万无一失的后退安身之的。

    晚宴结束后。陈海平和王仲然回房安歇。就剩他

    两个人了。王仲然问道:“少爷。这等大事为什么不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