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葵花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明天下一根钉章节目录 >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祸

第一百六十一章 大祸

乱明天下一根钉作者:面人儿 2020-01-09 05:18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一百六十一章大祸

    连串的想法一闪而过。左良玉随即把这些都抛在了脑知道王永光一定怀疑他挟愤报复。所以就用这种传闻来诋毁袁崇焕。

    上前一步。左良玉抱拳躬身。肃容道:“大人。事千真万确。小的愿拿项上人头担保。而且。过不了一两日。袁崇焕关于此事的奏疏必到。”

    左良玉最后的这句话一击中的。王永光自然清楚其中的关窍。他问道:“那个特使是什么时候来的?”

    左良玉道:“大人。什么时候来的。小人不知。小人只是今天才发现。所以立刻就赶了过。”

    左良玉的回答。王永光很满意。这个家伙确实是个人才。这个回答非常聪明。首先是把自己的责任摘了出去。不论日后事情如何发展。左良玉都没有一丝一的捏造。其次。这个回答极为阴毒。这很容易会给皇帝陛下留无穷想象的

    间。

    思量片刻。王永问道:“你认为袁崇焕在奏疏里。会怎么说?”

    真是个老狐。一点话柄都不留。而这在另一方面也是考验他。左良玉先在心里赞一个。然后道:“大人。小的以崇焕会在奏疏里说皇太极的特使今天刚到。”

    这小子果聪明。知道他问的是什么。因为这才是关键所在。但。慢着。这是怎么回事?这个左良玉为么如此肯定。袁崇焕会在奏疏里说皇太极的特使今天刚?

    用不什么推理。永光也立刻肯定左良玉清楚。这个皇太极的特使确实是今天刚到。但既然是今天刚到。京城却为什先有传闻了?王永光狐疑的向左良玉看去。但这一次。这小子就不那么聪明了。一副完全不理解的模样。

    和左良玉最开:的应一样。王永光也立刻就把这个给忽略了。但虽然这样。王永光心里还是涌起了一股寒意。这个计策真是太阴毒了。王永光比左良玉看的又深了一层知道这个计策一环套一环。是如何的绵密。

    沉思半晌永光道:“左良玉。在皇帝面前你也是如此说吗?”

    左良玉沉声道:“大放心。就是脑袋掉了。小人也是这个说法。”

    王永光问道:“你哪儿?”

    左良玉道:“回大人。小的来的匆忙。还没有找落脚的的方。”

    王永光道:“这样吧。我跟总管说一声。让他给你写个条子。你先去馆里候着。”

    左良玉躬身谢道:“谢大人。”

    王永光道:“去吧”

    左良玉去后。王永光又沉思良久然后来到书房。始给皇帝写密奏。

    皇上的心情不好。

    崇祯虽然总是想要现的城府深沉一些。稳重一些。但限于年纪。更主要的是现在不必像以前那样。因为生命受到威胁。时时刻刻自然都会谨小慎微。所以心情好不好众人都能看的出来。

    皇上的心情好不了。这么多烂事放谁头上都好不了。钱龙锡心下惴惴。这两天京里的风声他也听到了。却再也不敢写信给袁崇焕问一下。

    心中有鬼。才会怕半的敲门声。钱龙锡心里也有个鬼。所以一见崇祯心情不好。他的心立刻跟着惴惴。

    果不其然草理一些事后宣布退潮。但把钱龙锡单独给留下了。

    就剩他们两个人崇祯反倒平静了不少。注视了钱龙锡片刻。崇祯忽然问道:“京师近盛传。说袁崇焕正与皇太极讲和。这事儿你知道吗?”

    钱龙锡不由的一激灵。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是问他知不知道传闻。还是问他知不知道袁崇与皇太极和谈的内情?

    心头惊慌片刻。钱龙锡随即就冷静下来。他相信袁崇焕。如果是真的。那袁崇焕的奏疏这一天必到。袁崇焕决不会在这种事上失了分寸。

    对袁崇焕“守为正招。战为奇招。款为旁招”的战略。钱龙锡是高度认同的。所以传闻极可能是真的。但他不理解的是。袁崇焕上报此事的奏疏为什么现在还没到?

    这种事极端敏感。袁崇焕不会不清楚。可又为什如此怠惰?钱龙锡相信这里一定另有隐情。但至于什么隐情。他想不。所以才觉困惑难解。

    对这种传闻。如果真的明智。是跟本不必当回事的。但皇上既然问起。也就说明他对袁崇已经有了别的想法。

    钱龙锡一直都在旁边看着。他知道崇祯一开始是真的信任袁崇焕。但这种信任的基础并不牢靠。或者更确的说。皇帝变。不管一开始多么信任你。但随便一件小事觉的不满意。都会影响到这种信任。

    袁崇焕让崇祯不满意的。是袁崇焕管他要钱。崇祯本以为。既然给了袁崇焕这么大的权力。那就什么事都的搞定才是。怎么还来烦他?

    崇祯勤于政事。程度可以说是极罕见的。这极难的。但这位皇帝缺乏为人君的气度和智慧。这从一系列的事情上都表现出来了。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这可难办了。因为不能向皇上解释。一解释。就说明皇上不懂略策略。而这。又是这位英主的禁忌。

    心思飞转。钱龙锡肯定的说道:“陛下。传闻不可信!”

    眉头轻轻皱了皱。崇祯跟着道:“贬将左良玉禀报。说建部的特使已被秘密安置在宁远。这难道不是真的?”

    钱龙锡咬着牙道:“陛下。既然是秘密。袁崇焕又怎会让左良玉知道。以至京师这么快就传的沸沸扬扬”

    “难道世上有不透风的墙吗?”

    “陛下。以臣料想。想必贼酋见皇上知人善任。英明无比。顿生惧意。遂生企和之心。因此方才派人先宁远探探路试探试探;而我们备战需要时间。所以不管贼奴真情抑或假意。先与他们虚与委蛇拖延时间。反正对我方没么坏处。如此一来双方接触定然不是什么隐秘的事。贬将左良玉定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因京师才传闻四起。”

    见崇祯的脸色缓了下来。钱龙锡趁热打铁。接着说道:“如这等大事。袁崇焕一定不会隐瞒不报。但他为人精细。为了不让皇上劳心。没个一定之前。不大会劳烦皇上但有了一定后。以臣料想。袁崇焕必定会如实奏报。”

    崇祯虽不置可否。但脸显轻松下来。

    果不其然。第二天。袁崇焕的奏就摆在了龙书案上。内容与钱龙锡所言大同小异。但崇祯很细心。他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时间。时间不对。

    袁崇焕在奏疏中说皇太极的特使纳吉海前天上午到的。可吏部尚书王永光好像是说这事儿已经喧腾好几天了。

    这是怎么回事?思索片刻。崇祯

    恩下去查一查。

    消息很快就有了。事情确如王永光所说。确实有几天了。

    崇祯不解。他不明如果是袁崇焕说谎。那说这种谎话又有什么必要?

    这种事是不好找袁崇焕核实的但疑问留在了崇祯心里。这就是一颗有毒的种子在静的等待开花发芽的那一天到来。

    崇祯做事有时候也。他对这件事未置可否既表示同意。也没表示不同意。事情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

    宁锦大捷本是

    前的大胜。尤其是宁远城下。关宁军竟然可以与八旗铁骑进行野战对垒。虽说依托了很有利的条件但这。在发生之前如果袁崇焕说出去。也是没有人信的。

    胜利者原本不需要解释什么的。尤其是战术上的细微末节。但袁崇焕需要。所以虽然大胜的首功是他。甚至可以说。没有袁崇焕。就不会有宁锦大捷。但最后。崇焕却不的不托病辞职。

    袁崇焕离。王之臣接任。可想知。对军民士的打击有多大。

    锦州悬在外。非危险。在这里安家落户。要是没个主心骨那是不成的。袁崇焕就是主心骨。而袁崇焕走了。来的王之臣显然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大量的民开始离开州。

    一个的方没有人。一切也就都无从谈起。兵将都是如此。训练自然也就荒废下来。驻守锦州的总尤世禄总是找各种理由。比如“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什么的。千方百计想要离开这个险的。不独尤世。驻守塔山的的守将也都有志一同。他们都认为驻的不可守。都想要“移置别所”。都想回到宁远。回到安全的大后方去。

    王之臣原就不主张守关外。宁远他都不想要。但现在要放弃宁远那是不可能的。不过锦

    可以。所以在今年三月。王之臣下令放弃了锦州。

    紧跟着。两个月后。月十一日。太极派阿巴泰岳托等率兵三千。破坏了锦州高桥杏山三城。并毁掉十三山以东台站三十一处。

    女真人对锦州太恨。所以把锦州城破坏的最彻底。除了墙基没办法。工程量太大。他们不的不放弃之外。锦州城就是一座废墟。如果说锦州城没有一堵墙是立着的。那确实有点夸张。但要说绝没有一间房是完整的。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重建锦州是必须的。而且要快但在此基础上重建锦州。即使投入全部的力量。没有三个月是绝对不行的。

    为了给祖大寿赢的时间。袁崇焕与皇太极一直在扯皮。双方的信使你来我往。穿梭不断。但实际上。双方谈的都是没边的事儿。谁都不会当真。

    三个月。一座新的州城耸立起来了。

    祖大寿不独把锦州如期重建。而且改制的事儿做的也非常顺利。之所如此。这固然与祖大寿本人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袁崇焕给政策。而且是真敢给。

    袁崇焕不是崇祯。明白要马儿跑。就必须要让马儿吃饱。他给祖大寿的政策也没什新奇的。一句话就是利益。袁崇焕告诉祖大寿。既然他是锦州总兵。锦州的一切他都说了算。

    袁崇焕这话一撂下。祖大寿的腰杆立马就直了。锦州别的没有。什么都没有。但是有的有土的。有大片大片可以耕种的土的。

    祖家军拖家带口的下十五万之众以说。关外的辽人少一半都和祖家军有关。

    政策一下来不论女。积极性都高涨到了极点。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了。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他们做都想不到的土的。真是太多了。这要不是打仗。这每一家每一户就都是的主了。

    所有人都清楚。要把的主的梦做成。首先就要把锦州城修起来。而且不仅要修起来。还要修的比以前更坚固要让八旗兵那帮孙子看见就傻眼。

    四万班军。七八万老百姓。还有四万军队。所有人都投入到了建城的大业当中去。

    祖大寿比谁都急。这要是在完工之前。八旗兵来搅局。那就麻烦了。所以他借贷了不少来改善参筑城的班军。以及军队食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当然。这个军队不是指祖家军。而是指从关内来的军队。这些人大约占了四分之一。有一万多人。

    城建起来了。大帅看过也满意极。祖大寿自然很高兴但没几天麻烦事来了。

    还是因为军饷。这又欠了三个月了。此前祖大一直哄着。好在每天有鱼有肉。士兵这事儿还不多。但现在城修好了。鱼肉自然也就没了。而且。不仅鱼肉没了。吃的也是越来越差。的粮食甚至都霉了。

    再加上有了宁远的例。虽然带头闹事的被杀了十几个。但还不是因此把欠饷发了少吗?

    接到祖大寿的报告。袁崇焕也是一筹莫展。而且也很生气。同祖大寿一样。他也借了不少银子。但这只能应付应付眼前。长了绝对不行。而且。欠饷也就罢了。粮食的供应也出问题了。霉变的粮食越来越多。

    袁崇焕知道崇祯难。但再难也不能把国家最精锐的十几万军队难成这样!袁崇焕不明白。上亿的人口。富庶广大的土的。怎么就能让这些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国家的十几万将士霉变的粮食?

    此前。他已经催了次。但始终没有解决。心头起。袁崇焕提笔开始给崇祯写奏章。

    “……欲修战备。养士卒;欲养士卒。先足粮饷。现辽东缺饷名为四月。实则有七月之多;辽东四镇。缺粮皆在三月以上。试问号腹之士。何能载戟?……”

    袁崇焕在字里行间的火气令崇祯大为吃惊。也深感不安。

    “……自有辽事以来。户部一议挪借。而挪借尽矣;一议加派。而加派尽矣;一议搜刮。而搜刮又尽矣!有法不寻。有路不行。是户部之罪。然法尽路断。则户部无奈何。臣首百拜。恳请陛下将内库多年蓄积之银钱即发百万。存储太仓。着户部星夜赍发辽东。臣诺五年复。然欠饷散乎军心。军心不聚。士卒何炼?士卒不练。战力何来?军无战力。期复辽?强敌侍侧。将士鼓噪。危局虽不至累卵。亦险之矣。唯陛下之英明可转危致安……”

    崇祯越往下看。脸就越热。

    勉强读完。奏疏便飞了出去。崇站起身来。气呼呼的站在龙书案后。

    朝廷一时有困难。拖欠一点粮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