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两粮(2/2)
《谋定江山》作者:荒烟平楚 2019-12-23 04:19
要读上几遍《四柱真经》。闲暇时葛云喜欢捧着那经书侧卧在大榕树下,不管寒冬酷暑,像是那大榕树能给他带来安宁。
韩植对刘凌要求极严,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传记野史,兵法武功。只要是书,就必须要仔仔细细的去读。每日都有考校,一旦答错,便是竹条伺候。刘凌幼年时,竹条打的是屁股。后来葛云为其求情,也有碍于小妍儿已长大,如今竹条换成了戒尺,每每犯错打的是手心。韩老爷子学富五车,草庐的藏书大都由他手抄。刘凌读完一本,韩老爷子再写出一本。刘凌爱读书,只是性子懒散才常常被打,可他却没有过怨气。原因无他,就是佩服师傅的学识渊博,盼望着有一天能尽读师傅腹中书。
至于小妍儿,韩植不加约束,完全的听之任之。韩老头曾经说过,弟子三人论天资,小妍儿当排首位,即便是整个王朝,也鲜有人能匹敌,自己才疏学浅,加以管教大概是误人子弟。
刘凌对这番话嗤之以鼻,老头儿才疏学浅?自打三岁开始识字念书,都未曾读遍老头儿的才学。如果这是才疏学浅,那世间便都是庸人了。刘凌也曾问过老头为何胸中有书万万卷,师徒四人生活却依旧如此清苦?是师傅你读书读傻了,还是读书无用?韩老头二话不说,当即赏了二弟子一个板栗,正色道:“读书岂能为富贵?读书的用处大了去了,你可当为师是读书读傻了吧,只是你不可读傻了,更不可不读书!”说完老头望着滚滚沧江,不再言语。刘凌看师傅好似满腹心事,就不敢再问,内心嘀咕:“这老头心里定是藏有许多故事!”
今日孙巧的到来让草庐内平添许多乐趣,小丫头摇摇
晃晃的追着小妍儿跑来跑去,似乎对着红棉袄好奇又亲切。韩植抱过孙巧,孙巧在韩植怀里也不客气,伸手去拔这韩老头的胡须。韩老头想起妍儿小时候也是这般胡闹,只是随着时间的转移,妍儿渐渐出落,师徒之间也已少了这般乐趣多年。转头向妍儿问道:“小妍儿,今年多大了?”
妍儿一愣,嘟着嘴向师傅撒娇道:“师傅莫不是如此不关心我这小徒儿,连妍儿多大了都不记得?”韩植只是笑笑,妍儿接着道:“哼,臭师傅,妍儿今年已有九岁了。”韩老头抚了抚胡须,点头道:“为师怎么能不记得,只是这时间过得太快,不觉间连小妍儿也已有九岁,看来是时候跟你们说道说道这草庐外的天地了。”
葛云带着疑惑瞧了瞧师傅,搬来草庐前他已过孩提之年,对外界的世界有了大致的记忆,而当时凌儿,妍儿则仍在襁褓之中,只记得当时贫苦潦倒,四处流利才在这沧江畔安稳下来。他还记得当年师傅义气风华,想起了师傅那城门前的一声断喝,想起了渡口边的铁画银钩,念及此,他不冒下一滴冷汗,难不成师傅已动了让我们再出草庐之心?
韩植看到大徒儿的诧异,也是一声长叹,向刘凌道:“凌儿,你可还记得门口楹联上写的什么?”刘凌本就惊愕,打记事起边与师傅师兄师傅相依为命。多年来师傅的严苛,师兄的宠溺,师妹的玲珑乖巧便是他全部的记忆,见师父今日的反常本就不解,加上师傅的问题让他更是如坠五里雾中,他只是隐隐有了一些不太妙的预感。
刘凌顿了一下,紧接着茫然答道:
“轻风浮云散去人间不平。”
“金戈铁马踏碎乱世奸邪。”
韩植哈哈大笑道:“汝等三人皆非凡人,草庐太小,终究不够你等驰骋。”
徒弟三人本就聪颖,日日相处之下,也猜得师傅的不凡。只是今天韩老头离了谱的怪异,先是询问平日子最宠爱的小徒弟的年岁,又是扯出门前那副口气大到没边的楹联,紧接着说出这般唬人的言语,纵使心里有个准备也吓了个够呛。左右狐疑下都不言语,静静地等待师傅的下文。
时间仿佛静止,他们望着师傅,师傅也望着他们。韩老头再次挨个细细端详三名弟子,内心涌起阵阵波浪,心里叹息着:“那楹联已书八年,打今日起,草庐定已非草庐,只是不知多年后,我们师徒是否仍为师徒。”
韩植意兴阑珊,挥手示意弟子散去。刘凌和妍儿对视一眼,便轻轻离去,只有葛云还站着不动,只见他对着韩植拱手施礼,出声言道:“云儿已听闻一两粮乱了安平州,乱了大汉。”
韩植转过头来深深地望了葛云一眼,轻轻抚须,出声言道:“哦,何意?”
葛云转身望向沧江,轻轻开口言到:“云儿愿为师傅分忧。”
韩植闻言脸色瞬间凝滞,直勾勾的盯着大弟子的双眼,再言道:“何意?”
葛云转过身来,将头低下,出声言道:“大石叔与两月前离开了山人村,想来是舍了一身热血,去替师傅讨了那一两粮的公道了吧。”
韩植闻声轻轻闭上了眼睛,发出了一声哀叹,出声说道:“朝廷派遣太子刘伏率军平叛,不日便会抵达安平州。云王正在收拢部队,驻扎在安平州首府安康城外,准在那里与之决一死战。我修书一封,你便去云王帐下效力吧。”
韩植对刘凌要求极严,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传记野史,兵法武功。只要是书,就必须要仔仔细细的去读。每日都有考校,一旦答错,便是竹条伺候。刘凌幼年时,竹条打的是屁股。后来葛云为其求情,也有碍于小妍儿已长大,如今竹条换成了戒尺,每每犯错打的是手心。韩老爷子学富五车,草庐的藏书大都由他手抄。刘凌读完一本,韩老爷子再写出一本。刘凌爱读书,只是性子懒散才常常被打,可他却没有过怨气。原因无他,就是佩服师傅的学识渊博,盼望着有一天能尽读师傅腹中书。
至于小妍儿,韩植不加约束,完全的听之任之。韩老头曾经说过,弟子三人论天资,小妍儿当排首位,即便是整个王朝,也鲜有人能匹敌,自己才疏学浅,加以管教大概是误人子弟。
刘凌对这番话嗤之以鼻,老头儿才疏学浅?自打三岁开始识字念书,都未曾读遍老头儿的才学。如果这是才疏学浅,那世间便都是庸人了。刘凌也曾问过老头为何胸中有书万万卷,师徒四人生活却依旧如此清苦?是师傅你读书读傻了,还是读书无用?韩老头二话不说,当即赏了二弟子一个板栗,正色道:“读书岂能为富贵?读书的用处大了去了,你可当为师是读书读傻了吧,只是你不可读傻了,更不可不读书!”说完老头望着滚滚沧江,不再言语。刘凌看师傅好似满腹心事,就不敢再问,内心嘀咕:“这老头心里定是藏有许多故事!”
今日孙巧的到来让草庐内平添许多乐趣,小丫头摇摇
晃晃的追着小妍儿跑来跑去,似乎对着红棉袄好奇又亲切。韩植抱过孙巧,孙巧在韩植怀里也不客气,伸手去拔这韩老头的胡须。韩老头想起妍儿小时候也是这般胡闹,只是随着时间的转移,妍儿渐渐出落,师徒之间也已少了这般乐趣多年。转头向妍儿问道:“小妍儿,今年多大了?”
妍儿一愣,嘟着嘴向师傅撒娇道:“师傅莫不是如此不关心我这小徒儿,连妍儿多大了都不记得?”韩植只是笑笑,妍儿接着道:“哼,臭师傅,妍儿今年已有九岁了。”韩老头抚了抚胡须,点头道:“为师怎么能不记得,只是这时间过得太快,不觉间连小妍儿也已有九岁,看来是时候跟你们说道说道这草庐外的天地了。”
葛云带着疑惑瞧了瞧师傅,搬来草庐前他已过孩提之年,对外界的世界有了大致的记忆,而当时凌儿,妍儿则仍在襁褓之中,只记得当时贫苦潦倒,四处流利才在这沧江畔安稳下来。他还记得当年师傅义气风华,想起了师傅那城门前的一声断喝,想起了渡口边的铁画银钩,念及此,他不冒下一滴冷汗,难不成师傅已动了让我们再出草庐之心?
韩植看到大徒儿的诧异,也是一声长叹,向刘凌道:“凌儿,你可还记得门口楹联上写的什么?”刘凌本就惊愕,打记事起边与师傅师兄师傅相依为命。多年来师傅的严苛,师兄的宠溺,师妹的玲珑乖巧便是他全部的记忆,见师父今日的反常本就不解,加上师傅的问题让他更是如坠五里雾中,他只是隐隐有了一些不太妙的预感。
刘凌顿了一下,紧接着茫然答道:
“轻风浮云散去人间不平。”
“金戈铁马踏碎乱世奸邪。”
韩植哈哈大笑道:“汝等三人皆非凡人,草庐太小,终究不够你等驰骋。”
徒弟三人本就聪颖,日日相处之下,也猜得师傅的不凡。只是今天韩老头离了谱的怪异,先是询问平日子最宠爱的小徒弟的年岁,又是扯出门前那副口气大到没边的楹联,紧接着说出这般唬人的言语,纵使心里有个准备也吓了个够呛。左右狐疑下都不言语,静静地等待师傅的下文。
时间仿佛静止,他们望着师傅,师傅也望着他们。韩老头再次挨个细细端详三名弟子,内心涌起阵阵波浪,心里叹息着:“那楹联已书八年,打今日起,草庐定已非草庐,只是不知多年后,我们师徒是否仍为师徒。”
韩植意兴阑珊,挥手示意弟子散去。刘凌和妍儿对视一眼,便轻轻离去,只有葛云还站着不动,只见他对着韩植拱手施礼,出声言道:“云儿已听闻一两粮乱了安平州,乱了大汉。”
韩植转过头来深深地望了葛云一眼,轻轻抚须,出声言道:“哦,何意?”
葛云转身望向沧江,轻轻开口言到:“云儿愿为师傅分忧。”
韩植闻言脸色瞬间凝滞,直勾勾的盯着大弟子的双眼,再言道:“何意?”
葛云转过身来,将头低下,出声言道:“大石叔与两月前离开了山人村,想来是舍了一身热血,去替师傅讨了那一两粮的公道了吧。”
韩植闻声轻轻闭上了眼睛,发出了一声哀叹,出声说道:“朝廷派遣太子刘伏率军平叛,不日便会抵达安平州。云王正在收拢部队,驻扎在安平州首府安康城外,准在那里与之决一死战。我修书一封,你便去云王帐下效力吧。”